家长纯“翻译”式的考试,对孩子养成英语思维习惯并无益处。
误区1:
孩子学英语,越小越好?
近年来儿童学习英语的年龄大有越来越低龄的趋势,甚至有家长让婴儿期的孩子去早教学abc。
黄晏谊说,在台湾,很多幼儿园都是双语教学,所以很少有家长专门到外面给孩子报名培训英语;在重庆,她接触的最小的英语学习者,是个3岁半的小朋友。但这并不能一言以蔽之“孩子越小,学习英语越好”。
“我建议孩子从3岁开始接触英语。”在澳洲昆士兰大学获得英语教学及教育双硕士学位的黄晏谊说,有语言学研究表明,3—12岁是人类学习第二语言的最佳时期,因为人类大脑中掌管语言学习的“布洛卡斯”区此时处于灵敏期,这阶段的孩子学习第二语言几乎跟学母语一样容易。其中3—6岁,为第二语言学习的黄金时期。这个时段学习英语,并不是说,以后“孩子英语就能考100分”,而是说,这个时段更容易触发孩子的英语敏感度和学习兴趣,更容易形成语感,建立英语思维系统。“有研究表明,如果孩子从3岁开始,接受科学的英语学习引导,未来他的英语从发音到思维方式,越容易达到土生土长的外国人的水平。如果12岁以后再开始学,就算语法学得再好,发音、语感和思维习惯也不可能达到3岁开始启蒙的效果。
老师有话:“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听英语歌,看英文动画片、电影或英文节目,别在乎孩子是否听得懂,尽量创造机会让孩子说英语。”
误区2:
单词背得越多,学得越好?
黄晏谊说,内地很多家长只关心孩子:你能背出多少单词?你能写多少英语句子?你能讲多少句英语话?“完全把孩子学习英语量化。”黄晏谊说,即使是台湾幼儿园的英语教学,也主要是以提高孩子兴趣为主。“语言学习拥有自身的客观规律,切忌急功近利。特别是初学阶段,更要保护孩子学习英语的自信和热情。
黄晏谊认为,小孩子学英语(尤其是3—6岁的小孩),目标并不是学会多个单词,而是让孩子从学习中获取语感,形成规范的语音语调,养成大胆开口讲英语的习惯,把耳朵“打通”、舌头“盘活”,培养利用英语进行思考和交流的能力。一旦孩子有了语感和英语思维,上小学、初中时再结合更多的听、说,加上本身对英语的兴趣、自主性,学好英语只是件轻松加愉快的事情。
老师有话:“养成语感和英语思维习惯是每个孩子学英语过程中最关键的过程,需要长时间大量的语言接触和积累,不是一时半会能形成的。请家长不要太急躁,更不要功利地对待孩子的学习。”
误区3:
家长不懂英语,没法检验效果?
如果不能用单词量考察孩子的学习效果,那要怎样检查孩子的学习进度?尤其对于那些英语水平不高的家长,又该怎么办呢?黄晏谊说:“不妨把自己当一个学习者,和孩子一起学习!”
黄晏谊说,家长可以指着课本问孩子:“这个故事是怎样的呢?你教教我好吗?”让孩子来教你,给你讲解。这样做,一方面,家长并非以“考官”的身份出现,身份的转化,会让孩子觉得新奇而有挑战性,另外,孩子在讲解的过程中,也是对平时学习的复习。
黄晏谊希望家长们能树立一种观念:“语言不单是一种工具,而是一种沟通思想和文化的思维表达方式。”特别建议家长多鼓励孩子,”即使孩子无意中说了一个单词或一句英文,不管你听不听得懂,也请为他的勇气喝彩。”
老师有话:“不要指着一个单词或一段句子,要孩子给你‘翻译’,这容易养成孩子‘中文转英文’的思考模式,不利于养成英文思维。”
(责任编辑:田学江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