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米创始人雷军在印度举行的产品发布会上秀了几句英文,“全国人民都笑了”,这是他后来自嘲的话。然而猛烈的耻笑首先来自王思聪——他在微博上“劝”雷军,英语(课程)不好的话,“干脆别出国丢这个脸了”。不知道出于什么原因,一向桀骜不驯的王公子第二天就向雷军道歉了,并且体贴地意识到雷军这一代企业家并不具备学习英语的优越条件。
一种奇怪的观点在中国社会上已流传很久:英语讲得越字正腔圆,就越能得到老外的认可,久而久之就成了一种值得骄傲的资本,似乎还能显得高人一等。我看,这完全是一种臆想。持此类想法的人,估计没几个和老外真正谈过几句话。
老外的确不会不注意到口音的问题,因为讲英语的国家本身就各有特色,英音、美音、澳大利亚口音乃至著名的印度英语,口音那叫一个五花八门。中国人之所以在意英语口音问题,恐怕也是对这里面的道道一知半解造成的。从各种影视作品中,我们道听途说了一些所谓的“知识”:英国腔的英语更加高贵,而美国腔就显得平民化,至于澳大利亚英语或印度英语,那是殖民地的英语,更加等而下之。当然这不能说毫无道理,由于英语的传播靠的是当年“日不落帝国”的扩张脚步,持英国口音的人往往还带有征服者的身份标签,自然而然地就“高贵”起来,但需要提醒的是,这都算是老皇历了,在全球化浪潮席卷而来的今天,再这么想的话,只能说内心还有挥之不去的奴性阴影。
比较了解英语世界的人可能知道,即便是在同一个国家中,口音也会产生差别。在英国,女王的口音与贝克汉姆的口音就不一样,然而两者都有刻意模仿的“粉丝”;在美国,喜欢拖长音的南方人和风格鲜明的纽约人讲话也是大相径庭。若按照王思聪的说法,雷军到底该用哪种口音才算“英语好”?
王公子的微博“劝诫”或许就持着这样的思维逻辑——所谓“英语讲得好”,就得听不出母语的痕迹,否则,跟老外开口讲英语就是丢人,这种思维逻辑的结果就是永远没法开口讲英语。我有一位大学同学,来自中部口音浓重的省份,当年和我一同参加英语高级口译的培训班。课堂上,老师点他名字,让他读一段英语课文,这哥们死活就是开不了口,第一个单词“the”就好像卡在喉咙里的鱼骨头一般,折磨得他死去活来,额头上的汗珠滚滚而下(注:毫不夸张)。后来问他为什么这么难开口,答曰:“我口音太重,怕被你们笑话。”然而不久前又碰到他,已然是某跨国企业的销售经理,最擅长的就是用他特色鲜明的中式英语跟老外谈价钱。他略带得意地说,因为自己口音重,所以老外必须多花时间思考,反倒成了他的一大优势。
可见,中国人讲英语带口音根本不算什么坏事,说不定还有意想不到的收获。你再去听听当今国际政坛上各国领导人用英语发表的讲话,哪个不带自己国家的口音?事实上,如果默克尔不带德国口音、普京不带俄罗斯口音,都讲起一口字正腔圆的BBC英语,那才是使人感到“违和”的事情。
英语首先是一种交流工具,是用来和老外沟通对话的,在保证对方能听懂的前提下,没必要太在意口音问题。当然,这不是说要提倡古怪的口音——能说得标准自然是好,但也不应该以口音给人贴上标签,甚至大加嘲笑,这只能显示出嘲笑者肤浅的观念。美籍华裔脱口秀演员黄西,就讲一口特征鲜明的中式英语,但这并不妨碍他在美国记者年会上的表演大获成功。相反,人们反而由此对持中式英语的新一代移民[微博]有了更浓厚的兴趣——他们来自崛起的东方大国、不少是常春藤名校毕业生,其中不乏美国意义上的“成功人士”。谁敢嘲笑他们的中式英语?
在今天的时代背景下,雷军这样的企业家会有越来越多在国际舞台上讲英语的机会。事实上,他们的中式英语讲得越多,就越不会有人在意中式英语的口音,甚至会给予这种东方口音前所未有的尊重。这种改变,中国人自己得先适应起来。
(责任编辑:田学江)